几个月前做了1个2层地下室的基坑支护设计,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。

最开始提交的方案是悬臂桩支护,桩顶以上放坡卸荷,放坡的力度比较大,相当于-1F放坡-2F悬臂桩。 结果,折腾了一两周,绕来绕去几回之后,“建议”改成纯放坡。甲方有需求,当然就得响应了, 告知了相关风险和各种注意事项之后,就改了图提交了。当然,提交的图纸并不是纯放坡, 在放坡的基础上增加了搅拌桩,一来隔渗,二来加固土体。

后来,若干轮沟通之后,一部分搅拌桩又改成了钢板桩,理论上讲,钢板桩可能更便宜一点。不过,这里边有个前提, 就是工期不能延误,不然的话,钢板桩的租金会侵蚀掉节约的造价。改了钢板桩的图纸,是下面这样的: 基坑放坡开挖的图纸

这版图,顶着各种压力,终于完成图审之后,又出幺蛾子了。

这回的幺蛾子,居然出现在施工方案评审的过程中。某专家提出,钢板桩和搅拌桩的位置,应该调整坡脚, 也就是下图红框的位置。该专家认为,调整到红框的位置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,当前的位置则是效果不好的。 基坑放坡开挖的图纸2

说实话,像这种调整要求,在我将近20年的从业生涯里好像是第一回碰到;这种调整要求居然出自该专家之口, 也着实刷新了我对该专家的了解。

在土坡当中,圆弧滑动面是全世界的共识,在众多潜在滑动面当中,又属经过坡脚的圆弧稳定性最差安全系数最小。 所以,无论采用搅拌桩还是钢板桩,首先要保证的是穿过坡脚圆,不然的话,就真的是效果不好了。 在坡脚圆的上、下两侧,还有其他的圆弧滑动面。坡脚以下的滑动面,一般来说安全系数可能会大于坡脚以上的, 因为坡脚内侧的土块对于下方圆弧来说具有“压重”作用,能够提供抗力。因此,在桩长不变的情况下, 要穿过坡脚圆尽量多穿过坡面圆,坡脚以下的圆弧就随缘。

我们的图纸,就是按照上述思路布设的搅拌桩和钢板桩,所选择的位置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起作用的位置。 效果最差,可能根本没效果的,恰恰就是某专家要求的图中红框的位置。

对于该专家的这种改图思路,我的猜测是他把那种坡脚抗滑短桩跟我们图纸上的搅拌桩、钢板桩搞混了。

坡脚的抗滑短桩,房地产项目基坑里边最常用的就是杉木桩,它确实是布设在坡脚的。之所以布设在坡脚, 就是要针对性地解决坡脚圆的问题,通常也是避免坡脚附近的坡面局部垮塌的措施。

我们图纸上的搅拌桩、钢板桩,显然不是这样的用途,自然不能生搬硬套挪到坡脚。